close

曾以《地心引力》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墨西哥名導艾方索柯朗,繼成名作《你他媽的也是》時隔17年後,再度重回故鄉墨西哥拍片,推出西班牙語電影《羅馬》。該片以他的童年回憶為藍本,描述1名年輕女孩在1個中產階級家庭幫傭、照顧四個孩子的故事,由小見大,從家庭、階級、性別、族裔、政治、社會等角度,反映1970年代的墨西哥。《羅馬》追憶似水年華,艾方索柯朗將往事轉換為詩憶影像重現,技術水準可觀,且無論片名、故事、人物、事件到場景都有豐富的意義。一、起心動念艾方索柯朗多年來一直想拍一部關於童年的自傳性電影,但直到在2006年拍完《人類之子》不久後,才第一次認真思考這件事。之前他寫過不少劇本都碰觸到他成長階段家庭破碎、父親缺席等經驗,但直到《羅馬》才完整地表現他過往的回憶。拍攝《羅馬》前,艾方索與弟弟卡羅斯(Carlos Cuarón)共同發展一個以10萬年前史前人類為題材的電影企劃案,做了非常多的研究,訪問大批學者、閱讀各種書籍,蒐集早期人類的語言、食物、如何用火等等資料。雖然題材很有趣,但開始寫劇本時,卻發現自己迷失在大量的資料中,找不到切入的角度,最後決定放棄。這段經歷,讓他渴望找到最初拍電影的感動,加上他已在好萊塢這個聲色名利場翻滾多年,因此想重回墨西哥拍片。旅居國外多年的艾方索,始終關心墨西哥的發展,2013年《地心引力》的叫好叫座也是促成他返鄉拍片的助力。他的導演好友吉勒摩戴托羅曾打趣形容,拍攝某些電影就像小時候吃一盒內附獎品的穀物早餐,每個小朋友都期待吃完那刻、知道下面附的獎品是什麼。對艾方索而言,《地心引力》就是他得到的「小玩具」,讓他有更多資源與自由實現願望。二、劇本《羅馬》對艾方索柯朗而言是非常個人、私密的題材,他花了3個星期完成劇本,但卻沒再重看、也沒有給其他人看過,甚至連演員、劇組人員都沒有,唯一看過的是該片監製、艾方索的合作夥伴大衛林德(David Linde) 。不過2016年初艾方索給大衛林德的是西班牙文版的劇本草稿,而大衛並不懂西班牙文。艾方索不再重看劇本的原因是想保留它的純粹、不希望因此變質。這也是他第1次拍片不把劇本拿給劇組人員或同業好友像導演伊納利圖、吉勒摩戴托羅或帕威帕科科斯基,還有他的編導弟弟卡羅斯柯朗等人指正,因為他知道這些人如果看了,一定會提出很棒的建議,但他堅持讓記憶的原汁原味繼續留存在劇本裡。全片有90%的內容來自記憶與老照片,艾方索說,因為故事太貼近自己,他也認為在此之前的心理成熟度不足做這樣的嘗試。三、片名與地名《羅馬》 的中文片名很容易讓人以為是義大利古都「羅馬」,但兩者毫無相關,唯一可能的深遠聯結大概是該片帶有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的氣質。其實原片名「Roma」是指艾方索成長的地方、墨西哥市北方的「羅馬區」(Roma District ),該區屬於較有歷史氣息的街區,有許多法式風格建築,在20世紀上半葉不少被視為「貴族」或「歐洲人」的人聚集於此形成某種特區,但1940年代開始,當地的有錢人開始移往墨西哥城其他地區,到了196、70年代,老式豪宅逐漸敗壞、由新式商業建築取代。片名《羅馬》雖與這裡是艾方索人生的出發點有關,但最初是因片名未確定,為了申請拍攝許可,才決定以故事所在地「羅馬」當片名,並且一直沿用成了正式片名。四、自傳色彩《羅馬》可謂是艾方索的半自傳,1961年出生的他,父親是核子醫學家,母親是製藥生物學家,另外還有兩個兄弟艾佛列多(Alfredo)與卡羅斯、以及一個姊姊。後來哥哥艾佛列多和父親一樣從事科學研究,是保育生物學家;弟弟卡羅斯則和艾方索同樣是電影人。艾方索的父親在他10歲時離家,他也沒有太多關於父親的記憶。父親走後,和家人的聯繫愈來愈少,最終音訊全無,家計全靠母親扛起。艾方索高中時聽到神父說,離婚是一種道德的罪,他從不相信,但每當其他人問他爸爸的事,他總是說父親和他們住一起,但工作很忙常常不在家。《羅馬》雖然沒有一一比照呈現,但主要的設定十分接近,都是生活豐裕的中產階級,有自己的房車,且聘請女傭照顧孩童、打理家務。當時的女傭Libo與艾方索感情深厚,艾方索甚至形容她有如第2個媽媽。更多鏡週刊報導原住民素人變《羅馬》女主角 艾方索一眼看上她這些特質墨西哥政府勾結CIA屠殺示威學生 《羅馬》重現歷史柯恩兄弟跨足影音串流 德國導演也轉進小螢幕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 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lpbonyj9118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